劳育动态


【特别报道】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的精彩碰撞 ——宜春学院《傩月》惊艳亮相宜春月亮文化节

 

发布时间:2023-10-23

本站讯(实习记者 丁金艳)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宜春市第十七届月亮文化节上,由我校师生带来的《傩舞》惊艳亮相,它将万载傩舞从街头巷口带上了现代舞台。万载的傩舞,被誉为“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”。2008年6月,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传统民俗文化如何与现代舞蹈结合?音乐舞蹈学院的师生进行了大量的编创工作,最终呈现的节目效果,获得了满堂喝彩。

“新时代为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选择,我们这群老艺人在等待一批怀揣梦想、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兼备的新青年为傩舞注入新活力,所幸我们等到了。”看着前来求学的师生们,老艺人们热泪盈眶,握着彭崇的手激动地说到。当谈及非遗现状时,老艺人们表示,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重视传统文化、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,“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,掌握传统文化技艺。同时,学会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静态传承,在保留非遗文化内核的同时为非遗注入青春元素,助力非遗活态延续。

学习傩舞,挖掘其古老的文化内涵,无论对于该次节目的负责老师彭崇还是表演的学生都面临着挑战。“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傩舞,万载傩舞元素非常少,学生们还要戴着木头制作的面具去跳,视线受阻,学习时气温很高,表演的服装又十分厚,因此这个过程非常的辛苦。传统傩舞一般都是在街头巷口表演,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的加工与改造,将它转化为符合大众审美的舞台文化,在此过程中,学生们需要反复磨合。”分享创作和排练过程时,彭崇的双手不断变换着傩舞的手势。

“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,不能忘记来时的路,继续走好前行的路。”彭崇认为,传承是发展的根与茎,发展是传承的花和果,唯有薪火相传,才能永葆中华文化火种生生不息。近年来,我校音乐舞蹈学院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舞蹈”模式,倾力打造现代化的舞蹈教学环境,让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,探索出一条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之路。教师们针对学生特点开发出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,加快推进教育平台的搭建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,努力培养更多优秀舞蹈专业人才。

 审核 敖林珠

编辑 何杰

 

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